肖振鳴
在中國近代美術(shù)史上,魯迅與美術(shù)始終糾纏在一起,從童年對美術(shù)的熱愛到編輯出版中外美術(shù)書籍;從魯迅美術(shù)思想的提出到倡導新興木刻,魯迅一生始終貫串著美術(shù)活動。從這一角度看魯迅,他是名符其實的“美術(shù)人”。
關(guān)于魯迅與美術(shù)的研究,特別是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版畫的研究,前輩已有大量的著述。本譜是從史料的角度對魯迅早期美術(shù)活動的綜合梳理。魯迅從一八九六年開始記日記,大約到一九〇二年留學日本時終止(據(jù)《周作人日記》),早期日記已散佚。到民國元年魯迅重新開始記日記前,魯迅的美術(shù)事略主要參考三個方面的史料:一,魯迅自述(包括日記);二,現(xiàn)存魯迅遺物;三,同時代人的回憶錄(包括日記)。其中較可靠的回憶錄是周作人、周冠五等人的著述。
本譜以魯迅生平重大事件貫串,平行介紹中國美術(shù)事略,力圖使讀者在一個編年的平面上了解魯迅與中國美術(shù)的關(guān)系。
魯迅誕生前的中國美術(shù)事略
魯迅誕生于清光緒七年,即公元一八八一年。
中國美術(shù)史發(fā)展至清末,日漸萎糜。只有少數(shù)畫家在中國傳統(tǒng)美術(shù)基礎上有所繼承和發(fā)展。由于清朝政府日益腐敗沒落,外國侵略者日趨瘋狂,于1840年發(fā)動了鴉片戰(zhàn)爭。之后,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相勾結(jié),把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閉關(guān)鎖國的政策更使中國美術(shù)與世界隔絕。這個時期的成為中國美術(shù)發(fā)展的最低潮。1840年至1881年中國美術(shù)幾近荒蕪。
1840——1881年的與魯迅相關(guān)的中國美術(shù)事略:
1841年 王新摹圖本《鏡花緣》刊行。魯迅少年時曾閱藏此書。
1844年 吳昌碩(1844——1927)生。晚清至民國最有成就的畫家之一。上承任伯年,影響陳師曾、齊白石等。
別下齋刊本費丹旭繪《陰騭文圖證》刊行。魯迅家藏此書。
1849年 阮元卒。曾提出書法的碑學理論。魯迅書法與之一脈。
1854年 任渭長《列仙酒牌》刊行。魯迅于一九一五年和一九三三年兩次購買此書。
1857年 任熊卒。任熊(字渭長1823——1857)、任薰(1835——1893)、任頤(字伯年1840——1895)合稱“三任”,是清末“上海畫派”的中堅。
任渭長繪、蔡容莊刻《于越先賢象傳》刊行。魯迅曾于一九一二年此書。
1858年 康有為生。
任渭長《高士傳》刊行。魯迅曾于一九一二年購買此書。
任渭長繪、蔡容莊刻《劍俠傳》刊行。魯迅少年時曾閱藏此書。
1863年 齊白石生。齊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現(xiàn)代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魯迅曾將齊白石畫作編入《北平箋譜》。
1865年 黃賓虹生。黃賓虹(1865——1955),浙江金華人。近代著名中國畫家。魯迅曾于一九一六年拜訪。
1866年 羅振玉生。羅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金石學家。魯迅曾購羅氏《秦漢瓦當文字》等多種著作。
1868年 蔡元培生。蔡元培 (1868——1940),浙江紹興人,民主主義革命家和教育家。曾多次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人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是我國近現(xiàn)代美育的倡導者。1912年聘請魯迅到教育部工作。1932年與宋慶齡、魯迅等發(fā)起組織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
1869年 章炳麟生。章炳麟(1868——1936),字枚叔,號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國學大師。魯迅曾面聆章氏講《說文解字》,藏有章太炎書法。
丁日昌輯《百將圖傳》刊行。魯迅少年時曾購閱此書。
1872年 俞葆真編《百孝圖說》刊行。魯迅少年時曾購閱此書。
1876年 陳衡恪(師曾)生。陳衡恪(1876——1923),字師曾,號槐堂,以號朽道人。江西義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魯迅好友。
1877年 王國維生。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 近代中國著名學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家,哲學家,國學大師。魯迅曾購其《流沙墜簡》等著作。
1879年 改琦《紅樓夢圖詠》刊行。魯迅曾于一九三四年購買此書。
1880年 《冬心先生集》刊行。魯迅曾購冬心(即金農(nóng))畫集數(shù)冊。
李叔同生。號弘一法師,畫家、書法家。魯迅曾藏其書法一紙。
一八八一年 清光緒七年 辛巳 一歲
本事
9月25日(陰歷八月初三日),生于浙江省紹興縣城內(nèi)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本名樟壽,字豫山,小名阿張。后改名樹人,字豫才。一九一八年發(fā)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始以“魯迅”作筆名。
父親周伯宜二十一歲,母親魯瑞二十四歲,祖父周福清四十四歲。
魯迅生在一個逐漸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是一個書香門第。祖父周福清,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字震生,號介孚。同治十年(1871)年考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科舉制度時書法是考取功名的敲門磚,從魯迅祖父的手稿中可以看出其具有上乘的書法功底。父親周鳳儀,生于清咸豐十年(1860),字伯宜。秀才,屢次鄉(xiāng)試不中。有幾分文采。紹興蘭亭會成員。書法有相當修養(yǎng)。母親魯瑞,生于清咸豐七年(1857)。家中為書香門第,父親魯希曾為清舉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魯迅自傳》)魯迅從小飽受家庭薰陶。
一八八二年 清光緒八年 壬午 二歲
魯迅自述
還有一個避鬼的法子,是拜和尚為師,也就是舍給寺院了的意思,然而并不放在寺院里。我生在周氏是長男,“物以希為貴”,父親怕我有出息,因此養(yǎng)不大,不到一歲,便到長慶寺里去,拜了一個和尚為師了。(《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
本事
魯迅在長慶寺得到一個法名,兩件法寶。法名為“長庚”,后曾用作筆名。法寶是非喜慶大事不給穿的“百納衣”和據(jù)說可以避邪的“牛繩”。“這是一件斜領(lǐng)的衣服,用各色綢片拼合而成,大概是在模仿袈裟的做法吧,一件從好些人家拼湊出來的東西似乎有一種什么神力,這在民俗上也是常有的事情。此外還有一件物事,在紹興叫做‘牛繩’,原義自然是牽牛的繩索,作為小孩的裝飾乃是用紅絲線所編成,有小指那么粗,長約二尺之譜,兩頭打結(jié),套在脖子上,平常未必用,若是要出門去的時候,那是必須戴上的。牛繩本身只是一根索子便已夠了,但是它還有好些附屬品,都是有辟邪能力的法物,順便掛在一起了。”(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魯迅從小就受到了具有強烈地域特點的紹興民俗的影響。
美術(shù)事略
王寅繪《冶梅蘭譜》、《冶梅竹譜》刊行。魯迅少年時曾影描王氏畫譜。
酈荔臣生。魯迅二姨母之次子。擅書畫篆刻,畫學任伯年等筆法,尤擅花鳥。二十年代初,開始為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說月報》、《東方雜志》、《婦女雜志》等刊物設計封面。后曾在孫伏熙等在紹興創(chuàng)辦的“孑民美術(shù)學院”擔任中國畫系主任。曾贈送魯迅兄弟多幅畫作。
一八八三年 清光緒九年 癸未 三歲
魯迅自述
我的種痘卻很遲了,因為后來記的清清楚楚,可見至少已有兩三歲。
我所高興的是父親送了我兩樣可愛的玩具。
一樣玩具是朱熹所謂“持其柄而搖之,則兩耳還自擊”的鼗鼓,在我雖然也算難得的事物,但仿佛曾經(jīng)玩過,不覺得希罕了。最可愛的是另外的一樣,叫作“萬花筒”,是一個小小的長圓筒,外糊花紙,兩端嵌著玻璃,從孔子較小的一端向明一望,那可真是猗歟休哉,里面竟有許多五顏六色,希奇古怪的花朵,而這些花朵的模樣,都是非常整齊巧妙,為實際的花朵叢中所看不見的。況且奇跡還沒有完,如果看得厭了,只要將手一搖,那里面就又變了另外的花樣,隨搖隨變,不會雷同,語所謂“層出不窮”者,大概就是“此之謂也”罷。
然而我也如別的一切小孩 —— 但天才不在此例 —— 一樣,要探檢這奇境了。我于是背著大人,在僻遠之地,剝?nèi)ネ饷娴幕垼顾冻鲭y看的紙版來; 又挖掉兩端的玻璃,就有一些五色的通草絲和小片落下; 最后是撕破圓筒,發(fā)見了用三片鏡玻璃條合成的空心的三角。花也沒有,什么也沒有,想做它復原,也沒有成功,這就完結(jié)了。我真不知道惋惜了多少年,直到做過了五十歲的生日,還想找一個來玩玩,然而好像究竟沒有孩子時侯的勇猛了,終于沒有特地出去買。(《集外集拾遺補編•我的種痘》)
本事
種痘的事大約發(fā)生在春季。兒時的魯迅對充滿藝術(shù)魅力的玩具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直到晚年還不忘此事。
美術(shù)事略
沈尹默生。沈尹默(1883——1971),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原名沈君默,字中,號秋明、瓠瓜。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曾與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同辦《新青年》雜志。
一八八四年 清光緒十年 甲申 四歲
美術(shù)事略
趙之謙卒。趙之謙(1829——1884),字撝叔,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末學者,書法家,篆刻家。魯迅曾于一九一五年購其《補寰宇訪碑錄》。
《點石齋畫報》在上海創(chuàng)刊,由吳友如主繪。魯迅曾購買此刊并在文章中指出其不足。
巢勛補輯《芥子園畫傳》第五輯。魯迅曾購藏《芥子園畫傳》全套。
一八八五年 清光緒十一年 乙酉 五歲
美術(shù)事略
周作人生。周作人 (1885——1967),魯迅二弟,原名遐壽,字星杓,后改名奎綬,自號起孟、啟明(又作豈明)、知堂等。現(xiàn)代散文家。重要筆名有仲密、藥堂、周遐壽等。
任阜長、錢慧安等畫《海上名人畫稿》刊行。魯迅少年時曾購此書。
一八八六年 清光緒十二年 丙戌 六歲
魯迅自述
我的床前就帖著兩張花紙,一是“八戒招贅”,滿紙長耳大嘴,我以為不甚雅觀;別的一張“老鼠成親”卻可愛,自新郎新婦以至儐相,賓客,執(zhí)事,沒有一個不是尖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衫綠褲。我想,能辦這樣大儀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歡的那些隱鼠。(《朝花夕拾•狗、貓、鼠》)
本事
魯迅在五、六歲時,祖母在夏夜常給魯迅講民間流傳的故事。老鼠娶親是浙江一帶流行的民間故事,圖畫的直觀更給魯迅增加了對故事的理解與想象。
一八八七年 清光緒十三年 丁亥 七歲
本事
魯迅開始入本宅家塾讀書。開蒙老師是堂房叔祖周玉田。周玉田,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4),是一位秀才,也是蘭亭會會員。曾著《鑒湖竹枝詞》一百首。魯迅曾手抄他的《鑒湖竹枝詞》。依魯迅祖父的主張,魯迅的開蒙讀物是《鑒略》,也即是先從歷史知識入手,除此之外就是習字的描紅格。而略有圖畫的本子,要被塾師禁止。魯迅在課外能讀到的,只是家藏二三箱破爛書,從中翻來翻去找圖畫書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圖說》、《玉歷鈔傳》等封建迷信圖畫書,就成了課外讀物。魯迅從這時就有了讀書的習慣。這時魯迅已在塾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書法。魯迅的書法練習是從描紅格開始的。
一八八八年 清光緒十四年 戊子 八歲
本事
繼續(xù)在家塾讀書。三弟周建人(1888——1894)生。
一八八九年 清光緒十五年 己丑 九歲
魯迅自述
在書塾以外,禁令可比較的寬了,但這是說自已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樣。我能在大眾面前,冠冕堂皇地閱看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圖說》和《玉歷鈔傳》,都畫著冥冥之中賞善罰惡的故事,雷公電母站在云中,牛頭馬面布滿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觸犯天條的,即使半語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當?shù)膱髴_@所報的也并非“睚眥之怨”,因為那地方是鬼神為君,“公理”作宰,請酒下跪,全都無功,簡直是無法可想。在中國的天地間,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艱難極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陽間更好的處所:無所謂“紳士”,也沒有“流言”。
……
我所看的那些陰間的圖畫,都是家藏的老書,并非我所專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我一人所獨有,使我高興極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 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但是,我于高興之余,接著就是掃興,因為我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于先前癡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 這并非現(xiàn)在要加研究的問題。但我還依稀記得,我幼小時候?qū)嵨磭L蓄意忤逆,對于父母,倒是極愿意孝順的。不過年幼無知,只用了私見來解釋“孝順”的做法,以為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自從得了這一本孝子的教科書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之類。“陸績懷橘”也并不難,只要有闊人請我吃飯。“魯迅先生作賓客而懷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闊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穩(wěn)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筍”就可疑,怕我的精誠未必會這樣感動天地。但是哭不出筍來,還不過拋臉而已,一到“臥冰求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鄉(xiāng)的天氣是溫和的,嚴冬中,水面也只結(jié)一層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樣小,躺上去,也一定嘩喇一聲,冰破落水,鯉魚還不及游過來。自然,必須不顧性命,這才孝感神明,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跡,但那時我還小,實在不明白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fā)生反感的,是“老菜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
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fā)生不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北京稱為小鼓,蓋即鼗也,朱熹曰,“鼗,小鼓,兩旁有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還自擊,”咕咚咕咚地響起來。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里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現(xiàn)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我沒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葉,便急速地翻過去了。
那時的《二十四孝圖》,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僊所畫的本子,敘老菜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cè)。又常取水上堂,詐跌仆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大約舊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無論懺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愿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于如此虛偽。師覺授《孝子傳》云,“老萊子……常著斑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太平御覽》四百十三引)較之今說,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卻一定要改得他“詐”起來,心里才能舒服。鄧伯道棄子救侄,想來也不過“棄”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須說他將兒子捆在樹上,使他追不上來才肯歇手。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老菜子即是一例,道學先生,以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 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云,“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沒有到三歲。結(jié)末又大略相像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云: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jīng)不但自已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正是我么? 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
本事
繼續(xù)在家塾讀書。秋,祖父周福清從北京寄《詩韻釋音》兩部。在致周鳳儀的信中說,“可分與張、魁兩孫逐字認解,審音考義,小學入門(吾鄉(xiāng)知音韻者甚頗少,蒙師授讀別字連篇),勉之。”此后又寄木版《唐宋詩醇》一部,并于書中夾一字條“示樟壽諸孫”,要求“初學先誦白居易詩,取其明白易曉,味淡而永。再誦陸游詩,志高詞壯,且多越事。再誦蘇詩,筆力雄健,辭足達意。再誦李白詩,思致清逸。如杜之艱深,韓之奇崛,不能學亦不必學也。”從祖父的信中可以看出其對塾師的不滿和對孫輩教育的關(guān)心。《二十四孝圖》是一位長輩送給魯迅的書,是魯迅“最早得到的圖畫書”,其內(nèi)容是講封建孝道的通俗讀物。
一八九〇年 清光緒十六年 庚寅 十歲
魯迅自述
但當我哀掉隱鼠,給它復仇的時候,一面又在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jīng)》了。這渴慕是從一個遠房的叔祖惹起來的。……這老人是個寂寞者,因為無人可談,就很愛和孩子們往來,有時簡直稱我們?yōu)?ldquo;小友”。在我們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書多,而且特別。制藝和試帖詩,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卻只在他的書齋里,看見過陸機的《毛詩草木鳥獸魚蟲疏》,還有許多名目很生的書籍。我那時最愛看的是《花鏡》,上面有許多圖。他說給我聽,曾經(jīng)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jīng)》,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現(xiàn)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這樣的圖畫,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尋找,他是很疏懶的。問別人呢,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壓歲錢還有幾百文,買罷,又沒有好機會。有書買的大街離我家遠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間去玩一趟,那時候,兩家書店都緊緊地關(guān)著門。
玩的時候倒是沒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記得繪圖的《山海經(jīng)》。
大概是太過于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jīng)》是怎么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很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我給你買來了!”
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 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nèi)。
……
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
書的模樣,到現(xiàn)在還在眼前。可是從還在眼前的模樣來說,卻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紙張很黃; 圖像也很壞,甚至于幾乎全用直線湊合,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
的。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 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zhí)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繪圖的書,于是有了石印的《爾雅音圖》和《毛詩品物圖考》,又有了《點石齋叢畫》和《詩畫舫》。《山海經(jīng)》也另買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圖贊,綠色的畫,字是紅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這一部直到前年還在,是縮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卻已經(jīng)記不清是什么時候失掉了。(《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jīng)>》)
本事
繼續(xù)在家塾讀書。至少已讀到《論語》。在隨周玉田讀書期間,魯迅開始搜集圖畫書籍。在周玉田的書齋里,看見過陸機的《毛詩草木鳥獸魚蟲疏》等書,最愛看的是《花鏡》,這是一部關(guān)于觀賞植物栽培的書,共六卷,內(nèi)有大量插圖。魯迅從中獲得了許多植物學知識。《山海經(jīng)》也是魯迅渴望得到的書,魯迅視為“最心愛的寶書”。這段時間魯迅搜集和閱讀的圖畫書還有《爾雅音圖》、《百美圖詠》、《百將圖》、《于越先賢象傳》、《劍俠傳》、《鏡花緣》、《儒林外史》、《西游記》、《三國演義》、《封神榜》、《聊齋志異》、《夜讀隨錄》、《綠野仙蹤》、《天雨花》、《義妖傳》等。
一八九一年 清光緒十七年 辛卯 十一歲
本事
據(jù)周作人回憶,在此之前,他七八歲時與魯迅在叔祖輩周花塍處讀過書,周花塍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也是秀才,一生在家塾中教書。魯迅本年改從本宅堂房叔祖周子京讀《孟子》。周子京,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周子京住的房子兩扇門是藍色的,被稱為“藍門”。魯迅讀書的地方天井里有棵橘子樹,所以叫“橘子屋”。周作人說,“這人有點神經(jīng)病,又是文理不通。”請他教書就是因為住在同一院子里。他的學問實在太差,經(jīng)常與錯別字,并鬧出許多笑話。關(guān)于在周子京處讀書的時間,周作人又一說是大約在光緒壬辰(1892)年此說與周作人其他回憶文章矛盾。本譜據(jù)魯迅博物館編《魯迅年譜》暫編在本年。
魯迅在家塾讀書的幾年中,經(jīng)歷了幾任本家塾師的啟蒙教育,但祖父和父親對這些塾師的教育是不滿意的。祖父因為“吾鄉(xiāng)知音韻者甚頗少,蒙師授讀別字連篇”而給諸孫寄去《詩韻釋音》等專門書籍以彌補授課的缺陷,父親看到子京塾師講課中不斷鬧出的笑話,只是無可奈何的苦笑。但魯迅畢竟接受了基礎的傳統(tǒng)啟蒙教育。而圖畫書是童年魯迅的最愛。
大家族的影響、家塾的教育、紹興的民俗、祖父的影響以及他對圖畫的強烈愛好,使得魯迅后來的一生對中國美術(shù)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八九二年 清光緒十八年 壬辰 十二歲
本事
二月,開始到三味書屋讀書。三味書屋距魯迅家往東不到半里,“是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塾師壽鏡吾“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壽鏡吾,名懷鑒,號鏡湖,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生于紹興。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本年四十三歲。在三味書屋,魯迅先后讀完了“四書”、“五經(jīng)”,后又讀了《爾雅》、《周禮》、《儀禮》等。
“這總在癸巳以前,在曾祖母臥室的空樓上,南窗下放著一張八仙桌,魯迅就在那里開始抄書的工作。”“最初在樓上所做的工作是抄古文奇字,從那小本的《康熙字典》的一部查起,把上邊所列的所謂古文,一個個的都抄下來,訂成一冊,其次是就《唐詩叩彈集》中抄尋百花詩,分別錄出……”(周作人:《魯迅的故家•抄書》)由于當時的出版業(yè)并不發(fā)達,而書法又是科舉考試制度的基本要求,從而使學人抄書成為習慣。大量的抄書是對魯迅童年時書法的最好訓練,也使魯迅的書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約在本年前后
紹興風俗,經(jīng)常在年節(jié)時臨時搭臺演出目連戲和社戲。魯迅還曾在《目連救母記》中,應募扮演義勇鬼卒的角色。社戲中常演的劇目有《男吊》、《女吊》等。魯迅在1927年寫《朝花夕拾•后記》時,曾畫過一個劇中的“活無常”。
一八九三年 清光緒十九年 癸巳 十三歲
本事
秋后,皇甫莊避難。祖父因兒子和親友子弟參加鄉(xiāng)試賄賂主考官,事情泄露,被光緒皇帝諭旨判為“斬監(jiān)候”,俟秋后處決。周家只好變賣家產(chǎn)設法營救,為免株連,送孩子到皇甫莊外婆家避難。魯迅被寄在大舅父魯怡堂處。在那里魯迅被稱為“乞食者”而受到很深的刺激。“不過在大舅父那里過的幾個月的光陰,也不全是不愉快或是空虛無用的。他在那里固然初次感到人情的冷酷,對于少年心靈是一個重在的打擊,但是在文化修養(yǎng)上并不是沒有好處,因為這也正在那時候他才與祖國的偉大文化遺產(chǎn)的一大部分——版畫和小說,真正發(fā)生了接觸。明鮮的表現(xiàn)便是影寫《蕩寇志》的全部繡象。”“大舅父那里的這部《蕩寇志》因為是道光年代的木刻原版,書本較大,畫像比較生動,像贊也用篆隸真草各體分書,顯得相當精工。魯迅小時候也隨意自畫人物,在院了里矮墻上畫有尖嘴雞爪的雷公,荊川紙小冊子上也畫過‘射死八斤’的漫畫,這時卻真正感到了繪畫的興味,開始細心影寫這些繡象,恰巧鄰近雜貨店里有一種竹紙可以買到,俗名‘明公(蜈蚣)紙’,每張一文制錢,現(xiàn)在想起來,大概是毛邊紙的一種,一大張六開吧。魯迅買了這明公紙來,一張張的描寫,像贊的字也都照樣寫下來,除了一些楷書的曾由表兄延孫幫寫過幾張,此外全數(shù)是由他一個人包辦的。這個模寫本不記得花了多少時光,總數(shù)約有一百頁吧,一天畫一頁恐怕是不大夠的。我們可以說,魯迅在皇甫莊的這個時期,他的精神都用在這件工作上,后來訂成一冊,帶回家去,一二年后因為有同學見了喜歡,魯迅便出讓給他了。延孫那里又有一部石印的《毛詩品物圖考》,小本兩冊,原書系日本岡元鳳所作,引用詩經(jīng)里的句子,將草木蟲魚分別的繪圖列說,中國同時有徐鼎的《品物圖說》,卻不及這書的畫的精美。這也給魯迅一個刺激,引起買書的興趣來。”(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避難》)
年底,隨魯怡堂一家遷居小皋埠“娛園”。主人秦少漁是詩人兼畫家秦樹銛之子,也能畫梅花。他愛讀小說,幾乎收藏了所有的說部魯迅常與他閑談,并在那里讀了很多小說。
美術(shù)事略
陶元慶生。陶元慶(1893——1929),字璇卿,浙江紹興人,畫家。曾為魯迅著譯的《墳》、《彷徨》、《苦悶的象征》等書作封面。曾為魯迅畫素描像,頗得魯迅贊賞。
一八九四年 清光緒二十年 甲午 十四歲
魯迅自述
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于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 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本事
春夏之間,返家,繼續(xù)去三味書屋讀書。這期間魯迅對圖畫書的興趣越以濃厚。買了許多畫譜,買不到的就借來影寫下來。買到收藏的畫譜有石印的《芥子園畫傳》四集,《天下名山圖詠》,《古今名人畫譜》,《海上名人畫稿》,《點石齋叢畫》,《詩畫舫》,還有木版的《晚笑堂畫傳》等。周作人回憶:“這里邊最記得清楚的是馬鏡江的兩卷《詩中畫》,他描寫詩詞中的景物,是山水畫而帶點小人物,描起來要難得多了。但是魯迅卻耐心的全部寫完,照樣訂成兩冊,那時看過的印象覺得與原本所差無幾,只是墨描與印刷的不同罷了。第二種書,這不是說次序,只是就記憶來說,乃是王冶梅的一冊畫譜。王冶梅所畫的有梅花石頭等好些種,這一冊是寫意人物,畫得很有點別致。這里又分上下二部,上部題名《三十六賞心樂事》,圖樣至今還覺得很熟悉,只是列舉不出了,記得有一幅畫堂上一人督率小童在開酒壇,柴門外站著兩個客人,題曰《開甕忽逢陶謝》,又一幅題曰《好鳥枝頭自賞》。在多少年之后我見到一部日本刻本,這《賞心樂事》尚有續(xù)與三續(xù),魯迅所寫的大概是初版本,所以只有三十六事,作為上卷,都是直幅,下卷則是橫幅,性質(zhì)很雜,沒有什么系統(tǒng)。所畫都是人物,而簡略得很,可以說是一種漫畫,上卷則無諷刺意味,下卷中有一幅度畫作乞丐手牽一狗,狗口銜一瓢向人乞錢,題詞首一名云‘丐亦世之達人乎’,惜下文都忘記了。第三種所畫又是很有點特殊的,這既非繡像,也不是什么畫譜,乃是一卷王磐的《野菜譜》,原來附刻在徐光啟的《農(nóng)政全書》的末尾的。《野菜譜》原是講“荒政”的書,即是說遇到荒年,食糧不夠,有些野菜可以采取充饑,這一類書刻本難得見,只有《野菜譜》困為附刻關(guān)系,所以流傳較廣。這書還有一樣特色,它的品種雖是收得比較少些,但是編得很有意思,在第一幅植物圖上都題有一首贊,似歌似謠,雖或有點牽強,大都能自圓其說。魯迅影寫這一卷書,我想喜歡這題詞大概是一部分原因,不過原本并非借自他人,乃是家中所有,皮紙大本,是《農(nóng)政全書》的末一冊,全書沒有了,只剩此一冊殘本,存在大書櫥的亂書堆中,依理來說,自家的書可以不必再抄了,但是魯迅卻也影寫了一遍,這是什么緣故呢?據(jù)我的推測,這未必有什么大的理由,實在是對于《野菜譜》特別的喜歡,所以要描寫出來,比附載在書末的更便于賞玩罷了。”(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
據(jù)周建人回憶:“魯迅先生小時又喜歡描畫,畫的多數(shù)是人物,從各種書上映畫出來,后來訂成本子。用的紙多是荊川紙,光,薄,透明。筆老是用北狼毫或‘金不換’,都是狼(黃鼠狼)毛做的小形的水筆。這種筆先生差不多用了一世,我記不起看見他用過別的筆。”“他有一次給我畫了一個扇面,是一塊石頭,旁生天荷葉(俗稱,書上稱虎耳草),有一只蜒蚰螺(俗稱,即蝸牛)在石頭上爬。并有些雜草,純用墨畫的。”(周建人:《略講關(guān)于魯迅的事情》)
冬,父親病重。為請醫(yī)看病買藥,只好典當家中財物,經(jīng)常出入當鋪和藥店。
本年,從族兄壽頤處以二百文購得木版大本翻刻的《花鏡》。后經(jīng)魯迅多次批校,分訂為三冊。本年兄弟三人合出一百五十文,購買了一冊木刻的《海仙畫譜》,又稱《十八描法》,日本小田海仙作。后此書給了三弟周建人,魯迅又另買了一本收藏。
美術(shù)事略
開業(yè)于清初的松竹齋,改稱榮寶齋,并印詩箋。
一八九五年 清光緒二十一年 乙未 十五歲
魯迅自述
余少喜披披覽古說,或見訛敓,則取證類書,偶會逸文,輒亦寫出。(《<古小說鉤沉>序》)
本事
父親病重。繼續(xù)在三味書屋讀書。大量閱讀野史雜說并搜集抄錄古書。大概是從叔祖玉田或是玉田的兒子伯撝處借來一部《唐代叢書》,《唐代叢書》又名《唐人說薈》,其中從《說郛》中采入二十種。魯迅認為此書并不可靠,只是“拿來玩玩”而已,不過倒是引起魯迅讀書的興趣。魯迅從中選抄了陸羽的《茶經(jīng)》三卷,陸龜蒙的《耒耜經(jīng)》與《五木經(jīng)》等,從此更是著力抄書。不久又湊了兩塊錢,買來一部共二十四冊的小叢書《藝苑捃華》,這是一種從《龍威秘書》等書中雜湊的書。這也是魯迅后來大抄《說郛》的原因。
美術(shù)事略
徐悲鴻生。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著名畫家,美術(shù)教育家。魯迅文中曾提到其訪蘇展覽事。
一八九六年 清光緒二十二年 丙申 十六歲
本事
十月十二日,父親病故,終年三十七歲。
本年,繼續(xù)在三味書屋讀書。魯迅在家時已學過《孟子》,陸續(xù)又讀《易經(jīng)》、《詩經(jīng)》、《書經(jīng)》、《禮記》及《左傳》。再加上“四書”俗稱“九經(jīng)”。魯迅在三味書屋之外,至少多讀了三部經(jīng)書。魯迅說,“我?guī)缀踝x過十三經(jīng)”。經(jīng)書讀過后應“開筆”學八股文和試帖詩。壽鏡吾并不喜歡八股文,所以用的教材是當時刊行的俞樾的《曲園課孫草》。“對課”即是作五言六韻,對魯迅來說已不是難事了。據(jù)壽鏡吾之子壽洙鄰回憶,那時壽鏡吾“常手抄漢魏六朝古典文學,但魯迅亦喜閱之……”可見魯迅的抄書也是受塾師影響的。
本年開始寫日記,約至一九○二年留學日本前止。此段日記已佚。
大約在此前后,魯迅的叔祖芹侯在上墳的船中為魯迅刻朱文印章一枚“只有梅花是知已”,還有一方白文印“綠杉野屋”。此印現(xiàn)仍存于北京魯迅博物館。大約在本年魯迅祖父著有一卷《恒訓》,魯迅在南京求學期間曾手抄此卷,其抄本至今仍存。從中可以看到魯迅早期書法的面貌。
美術(shù)事略
劉海粟生。劉海粟(1896——1994),江蘇省常州市人。著名畫家,美術(shù)教育家。魯迅文中曾提到其訪蘇展覽事。
一八九七年 清光緒二十三年 丁酉 十七歲
本事
繼續(xù)在三味書屋讀書。閱讀了大量古代書籍。尤其注意“雜類書”。
手抄祖父所作《桐華閣詩鈔》,共二十八題。
手抄塾師周玉田所作《鑒湖竹枝詞》一百首。
手抄會稽童鈺作《二樹山人寫梅歌》。
這是目前存世的魯迅最早的三種手抄本。是研究魯專家早期書法的珍貴材料。在三味書屋,每天中午都要寫大字一張,這種傳統(tǒng)的訓練是魯迅書法的童子功,加上魯迅從小對抄書就有濃厚的興趣,大量的抄寫積累了深厚的功夫。此時期魯迅的書法已相當成熟老道。
許廣平回憶:魯迅曾告訴她,在三味書屋學習期間,“他有一天遲到了,決意以后要早上學,就在桌子面上刻下了個‘早’字。”(許欽文:《魯迅先生刻下的一個“早”字》)可見少年魯迅在學習上是刻苦自勵的。從字體上看,這個“早”字是用篆書刻成的,魯迅對于漢字的字體已有相當程度的掌握,這與他的讀書與抄書有關(guān)。這也是我們見到的魯迅最早的篆書。
美術(shù)事略
潘天壽生。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民國時期著名畫家。
榮寶齋刻朱印本,劉錫齡繪《七十二侯箋譜》刊行。
丁善長繪《歷代畫像傳》刊行。
一八九八年 清光緒二十四年 戊戌 十八歲
魯迅自述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吶喊•自序》)(N指南京,K指江南水師學堂)
本事
二月一日,由南京回紹興度寒假。
二月二十八日,從紹興到杭州探望在獄中的祖父和陪侍祖父的二弟周作人,在杭州住了四天。祖父“科場案”自首,被囚于杭州花牌樓。周作人記日記始于本年正月二十八日(陰歷),其中記錄了魯迅購書的情況:
“廿九日,雨,上午兄去,午餐歸。兄往申昌購《徐霞客游記》六本。《春融堂筆記》二本,宋本《唐人合集》十本有布套,畫報二本,白奇(旱煙)一斤,五香膏四個。”
“二月初一日,雨。上午予偕兄去,即回。兄往越,帶回《歷下志游》二本,《淮軍平捻記》二本,《梅嶺百鳥圖譜》二本錦套,《虎口余生記》一本,畫報一本,《紫氣東來圖》一張著色,中西月份牌一張。”(《知堂回想錄•花牌樓中》)
從購買的書中可看出魯迅當時對美術(shù)書的偏好。《徐霞客游記》現(xiàn)存北京魯迅博物館,第一冊內(nèi)鈐有“戎馬書生”印,并夾有1900年冬末重閱時的卷目一頁。
五月七日,到南京,暫住堂叔祖周椒生處,準備投考南京水師學堂。周椒生為之改名周樹人。五月底考入。因環(huán)境黑暗,魯迅退學。
十月二十六日,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本年,作短文《戛劍生雜記》四則、《蒔花雜志》二則。載周作人《瓜豆集•關(guān)于魯迅》,后收入《集外集拾遺補編》。
在父親病故后的一兩年間,大量重有書籍如《閱微草堂筆記》五種、《酉陽雜俎》全集等,最特別的一部是《二酉堂叢書》。“魯迅立意輯錄鄉(xiāng)土文獻,古代史地文字,完全是二酉堂的一派,……《二酉堂叢書》還有一種特色,這便是它的字體,雖然并不依照《說文》來復原,寫成楷書的篆字,但也寫得很正確,因此有點別扭,例如‘武’必定用止戈二字合成,他號‘介侯’,第二字也必寫作從●從矢。魯迅刻《會稽郡故書雜集》的時候,多少也用這辦法,……”(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往南京》)魯迅對中國字體很有研究,晚年曾想寫一部《中國文字變遷史》。魯迅在北京時期的抄碑,其中有許多篆書,與這期間打下的基礎是分不開的。
美術(shù)事略
《點石齋畫報》停刊。
豐子愷生。豐子愷(1898-1975)浙江崇德(現(xiàn)屬桐鄉(xiāng))人。漫畫家、作家、翻譯家、美術(shù)教育家。曾為魯迅小說做插圖。
一八九九年 清光緒二十五年 己亥 十九歲
本事
一月五日,去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讀書。
二月二十一日,開學。
十月中旬,托人帶給家中一張自繪的江南陸師學堂俯視圖,還有一部新買的《芥子園全集》三函十二本。(據(jù)《周作人日記》)
十一月三日——十二日,抄寫祖父手書的《恒訓》一卷。并屬“己亥十月上瀚孫樟壽謹抄于江南陸師學堂。”此抄稿現(xiàn)存紹興魯迅紀念館。《恒訓》,周福清寫于1896年,是寫給子孫的家訓,原稿已佚。
在陸師學堂學習期間,魯迅學的課本有《金石識別》,而地質(zhì)學用的卻是抄本,因為《地學淺說》刻本不易得,“魯迅發(fā)揮了他舊日影寫畫譜的本領(lǐng),非常精密的照樣寫了一部。” (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往南京》)
美術(shù)事略
古文字學家發(fā)現(xiàn)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
張大千生。張大千(1899-1983),祖籍廣東番禺,生于四川內(nèi)江。著名畫家。
一九〇〇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庚子 二十歲
本事
二月四日,與少年時朋友同去試前(考試院)觀看黑格爾、康德等人畫像的油畫。(據(jù)周建人回憶)
三月,寒假后作舊體詩《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載周作人《瓜豆集•關(guān)于魯迅》,后收入《集外集拾遺補編》。
本年,繼續(xù)在礦路堂學習。約在南京學習期間,魯迅曾自取別號“戛劍生”,并刻章兩枚:“文章誤我”,“戛劍生”。現(xiàn)印章已不存。又作舊體詩《蓮蓬人》一首:“芰裳荇帶處仙鄉(xiāng),風定猶聞碧玉香。鷺影不來秋瑟瑟,葦花伴宿露瀼瀼。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好向濂溪稱凈植,莫隨殘葉墮寒塘!”〔錄自《周作人日記》,后收入《集外集拾遺補編》。
美術(shù)事略
千佛洞發(fā)現(xiàn)秘密石室,藏有大量魏晉與唐人經(jīng)卷。1912年魯迅曾往圖書館閱覽敦煌石室所得唐人寫經(jīng)。
林鳳眠生。林鳳眠(1900——1991),畫家,美術(shù)教育家。廣東梅縣人。19歲留學法國學畫,1925年回國后任北平藝術(shù)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7年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chuàng)立國立藝術(shù)院任校長。《魯迅日記》曾載:1925年3月24日,“往美術(shù)學校刊林風眠先生個人繪畫展覽會。” 1928年2月29日,“晚伏園來。林風眠招飲于美麗川菜館,與三弟同往。”
張光宇生。張光宇(1900——1965),江蘇無錫三里橋人。著名漫畫家。中國界裝飾畫派漫畫的開山人。
一九〇一年 清光緒二十七年 辛丑 二十一歲
本事
一月二十日,從南京回紹興后,參加了紹興的許多民俗活動。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紹興民俗,給青年魯迅增加了美術(shù)素養(yǎng),在后來從事的文學及美術(shù)活動中多有體現(xiàn)。
一月二十七日,游長慶寺。
二月三日,觀看山陰、會稽兩縣的迎春儀式。
二月十一日,送灶日,作五言詩《庚子送灶即事》一首:“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錄自《周作人日記》,后收入《集外集拾遺補編》。
二月十八日,按紹興舊俗,下午接神,夜拜祖先,向諸尊長辭歲。飯后祭諸神,作《祭書神文》一篇。錄自《周作人日記》,后收入《集外集拾遺補編》。
二月十九日(陰歷正月初一),往塾師壽鏡吾家賀年,又同諸弟游開元寺羅漢堂。
二月二十三日,和少年時代朋友運水同游應天塔。
二月二十五日,乘船去鄉(xiāng)下親戚家拜年,并拜祖墳。又去寺東社廟看戲,晚又看《更雞》一劇。
三月十三日,去樓下陳看社戲《盜草》、《蔡莊》、《四杰村》等。
(以上都據(jù)《周作人日記》)
三月十五日,離紹興回南京,繼續(xù)在礦路學堂學習。
四月二日,寒假后,作舊體詩《別諸弟三首并跋》、《惜花四律》。錄自《周作人日記》,后收入《集外集拾遺補編》。
四月九日,祖父獲釋回紹興。
本年,看新書風氣日盛,魯迅閱讀了嚴復譯述的《天演論》、日本加藤弘之的《物競論》等新書報,眼界大開。
美術(shù)事略
英國斯坦因在新疆獲漢簡、晉簡。
瑞典赫定在新疆發(fā)掘古樓蘭遺址。
一九〇二年 清光緒二十八年 壬寅 二十二歲
魯迅自述
凡留學生一到日本,急于尋求的大抵是新知識。除學習日文,準備進專門的學校之外,就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且介亭雜文末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本事
一月十二日,作《挽丁耀卿聯(lián)》:“男兒死耳,恨壯志未酬,何令威來華表;魂兮歸去,知夜臺難瞑,深更幽魄繞萱幃”。本文據(jù)《周作人日記》,最初發(fā)表于1952年出版《魯迅全集補遺續(xù)編》。丁耀卿是紹興人,魯迅先生在南京礦務鐵路學堂時的同班同學,不幸早逝,魯迅作聯(lián)挽之。魯迅手跡今佚。
一月二十七日,以一等三名的成績從礦路學堂畢業(yè)。
二月二日,與二弟周作人同游覽南京鼓樓。
二月二十六日,與二弟周作人同游南京名勝妙耳山。
三月二十四日,乘日輪“大丸號”赴日留學。同去日本的還有自費留學生陳師曾。
四月四日,抵日本橫濱。
四月下旬,進入東京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學習。
九月,結(jié)識許壽裳。
許壽裳(1882——1948),字季黻,魯迅日記中又作季市、季茀、。浙江紹興人。教育家。魯迅摯友。
十一月,在東京與許壽裳、陶成章等百余人組成浙江同鄉(xiāng)會。
“他在弘文學院時代,已經(jīng)買了三好學的《植物學》兩厚冊,其中著色的插圖很多。”(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西片町住屋》)
美術(shù)事略
司徒喬生。司徒喬(1902——1958),廣東開平人。著名畫家。曾赴法國留學。頗為魯迅贊賞。曾為魯迅編輯的文藝刊物《莽原》畫封面和插圖。
日本借考察竊取了克孜爾石窟和庫木吐喇石窟的部分壁畫。
一九〇三年 清光緒二十九年 癸卯 二十三歲
本事
一月底,與陶成章、許壽裳等二十九名紹興籍留日學生聯(lián)名發(fā)出《紹興同鄉(xiāng)公函》,其中論及日本美術(shù)教育情況,“日本工藝美術(shù)各學校中,其髹漆,其雕刻,其鍛治。又若刺繡,若織物,若染色物,皆日新月異,精益求精。而又若造紙(近日新發(fā)明用木料造紙),若銅版,若寫真,若制皮諸事,無不盡工極巧,日有進步。即磁器為我中國所固有者,今日本且骎骎乎欲駕而上之。其余出物,種種蕃備。” 以日本的工藝美術(shù)發(fā)展為例,感嘆中國藝術(shù)的停滯不前,呼吁鄉(xiāng)人“求智識于宇內(nèi),搜學問于世界”,“驚醒我國人之鼾夢,喚起我國人之精神”。此函件執(zhí)筆者不詳,現(xiàn)存紹興魯迅紀念館。
三月,在江南班中第一個剪斷辮子,并拍攝斷發(fā)照。
八、九月間,回家度暑假。
本年在《浙江潮》雜志發(fā)表譯作《斯巴達之魂》、《哀塵》等,發(fā)表《說鈤》、《中國地質(zhì)略論》等論文。出版譯著《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將斷發(fā)小照送許壽裳,并在照片后題七絕詩一首:“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1931年又重錄此詩,詩末記有“二十一歲時作,五十一歲時寫之,時辛未二月十六日也。”后收入《集外集》。
美術(shù)事略
劉鄂編纂的第一部甲骨文著錄《鐵云藏龜》出版,孫詒讓據(jù)以作《契文舉例》,甲骨學研究自此發(fā)端。
一九〇四年 清光緒三十年 甲辰 二十四歲
本事
四月三十日,在弘文學院畢業(yè)。
九月,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學醫(yī)。老師藤野先生對魯迅影響很大。所受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jīng)學。
在日本學習期間,魯迅已不用毛筆寫字,而改用鋼筆或鉛筆。現(xiàn)代人初寫字就用硬筆,已很少能看到由毛筆改換硬筆的一代人的書寫狀態(tài)。魯迅當時的醫(yī)學筆記,現(xiàn)存北京魯迅博物館。從魯迅的醫(yī)學筆記可以看到他從毛筆轉(zhuǎn)換到墨水筆的書寫狀態(tài),這是研究書寫工具換代的最好資料。工整秀麗的硬筆字,行筆快速而流暢,但仍有毛筆字的影子。魯迅對硬筆書寫的優(yōu)點是這樣說的:“據(jù)報上說,因為鉛筆和墨水筆進口之多,有些地方已在禁用,改用毛筆了。……倘若安硯磨墨,展紙?zhí)蚬P,則即以學生的抄講義而論,速度恐怕總要比用墨水筆減少三分之一,他只好不抄,或者要教員講得慢,也就是大家的時間,被白費了三分之一了。所謂‘便當’,并不是偷懶,是說在同一時間內(nèi),可能由此做成較多的事情。這就是節(jié)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古人說,‘非人磨墨墨磨人’,就在悲憤人生之消磨于紙筆中,而是墨水筆之制成,是正可以彌補這缺憾的。”(魯迅:《準風月談•禁用和自造》)
魯迅的醫(yī)學筆記曾受到其愛師藤野嚴九郎的大加贊賞,其中的解剖學筆記的畫圖更是精妙準確。醫(yī)學解剖圖的繪制是很復雜的,魯迅的繪畫功底使他具有很強的造型能力,他的畫圖輕松流暢而少有修飾,簡直可以和印刷品媲美。
美術(shù)事略
劉開渠生。劉開渠(1905——1993),安徽淮北人。著名雕塑家。1920年考入北京國立美術(shù)學校。1927年在蔡元培的幫助下,在法國學習雕塑。1933年6月,回國任杭州藝專雕塑教授。“劉開渠學成歸國之后,到中央研究院看望蔡元培。蔡元培勉勵他為中國雕塑開創(chuàng)一條新路子。當時在場的魯迅先生對劉開渠說:‘做菩薩的時代過去了,現(xiàn)在輪到做人像了。’話很簡單,卻頗為準確地道出了中國雕塑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劉松:《雕塑人生——劉開渠藝術(shù)的當代意義》載2002年7月28日《人民日報》)
一九〇五年 清光緒三十一年 乙巳 二十五歲
本事
本年繼續(xù)在仙臺醫(yī)專學習。四月初,往東京度春假(櫻花假期),同許壽裳等人游覽了日本名勝箱根溫泉,結(jié)伴登山,游“蘆之湖”,觀“白扇倒懸東海天”的“富士山”。
在假期曾和許壽裳等訪朱舜水遺跡,還游覽了松島名勝,拍攝了許多張雪影照片。在東京觀賞了上野櫻花。魯迅還喜歡觀看日本傳統(tǒng)小戲,如《牡丹燈籠》、《御巖》等傳統(tǒng)劇目。
(據(jù)池田幸子:《最后一天的魯迅》)
美術(shù)事略
秋,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
德國探險隊竊取大量新疆壁畫。
一九〇六年 清光緒三十二年 丙午 二十六歲
魯迅自述
總之那時是用了電影,來顯示微生物的的形狀的,因此有時講義的一段落已完,而時間還沒有到,教師便映些風景或時事的畫片給學生看,以用去這多余的光陰。其時正值日俄戰(zhàn)爭的時候,關(guān)于戰(zhàn)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的多了,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喜我那同學們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吶喊•自序》)
本事
一月,繼續(xù)在仙臺醫(yī)專學習。由中川愛咲先生講授的細菌學,觀看日俄戰(zhàn)爭幻燈片,深受刺激。決定棄醫(yī)從文。
三月,申請退學。退學被獲準,向藤野先生告別。藤野把自已的照片贈魯迅作紀念,并在照片背后題寫:“惜別 藤野 謹呈周君”。
五月四日,與顧瑯合著的《中國礦產(chǎn)志》由上海普及書局出版。并附《中國礦產(chǎn)志全圖》。署名“顧瑯、周樹人合編”。
夏秋之間,奉母命回紹興與朱安完婚。回家只待四天便同二弟周作人一起赴日本東京。
六月,進東京獨逸語學會附設的的學校學習德文。
據(jù)日本友人山上正義回憶:“魯迅之通曉德文似從入過日本德國協(xié)會和仙臺醫(yī)學專科學校等開始的。”“我曾在廣州白云路的隱蔽處看到他被包圍在漢魏叢書和唐宋詩文等古書堆,以毛筆寫楷書,勤苦地翻譯德國萊克蘭出版的窄本德文短篇小說的情形。”(《談魯迅》)
在仙臺居住期間,魯迅只佩服一個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日本舊畫譜他也有點喜歡,那時浮世繪出版的風氣未開,只有審美書院的幾種,價目貴得出奇,他只好找吉川弘文館舊版新印的書買,主要是自稱‘畫狂老人’的那葛飾北齋的畫譜,平均每冊五十錢,陸續(xù)買了好些,可是頂有名的《北齋漫畫》一部十五冊,價七元半,也就買不起了。北齋的人物畫,在光緒中上海出版的《古今名人畫譜》(石印四冊)中曾收有幾幅,不過署名沒有,所以無人知悉,只覺得有點畫得奇怪罷了。”(周作人:《魯迅的故家•畫譜》)葛飾北齋是日本浮世繪名家,他在木刻中又加入了西洋畫法,更有現(xiàn)代氣息。但因窮學生買不起名貴的原版,魯迅只買過幾冊嵩山堂木刻的新印本。
“魯迅從小喜歡‘花書’,于有圖的《山海經(jīng)》、《爾雅》之外,還買些《古今名人畫譜》之類的石印本,很羨慕‘茜窗小品’,可是終于未能買到。這與在東京買‘北齋’是連貫的,也可以說他后來愛木刻畫的一個原因。民國以后他搞石刻,連帶的收集一點金石小品,如古錢、土偶、墓磚、石刻小佛像等,只是看了喜歡;尤其是價值不貴,這才買來,說不到收藏,有如人家買一個花瓶來放在桌上看看罷了。說到花瓶,他曾在北京地攤上買過一個,是膽瓶式的,白地藍花,草草的幾筆,說不出是什么花,那時在看講朝鮮陶器的書,覺得這很有相像的地方,便買了來,卻也未能斷定究竟是否。還有一個景泰藍的,日本名為七寶燒,是在東京買的,這可以算是他那時代所有的惟一的文玩。這花瓶高三寸,口徑一寸,上下一般大,方形而略帶圓勢,里面黑色,外面淺紫,上現(xiàn)一枝牽牛花,下有木座,售價五角。一九O六年東京開博覽會于上野,去溜達一趟之后,如入寶山卻不肯空手回,便買了這一件,放在伏見館的矮桌上,后來幾次搬家都帶著走,雖然不曾插過一次花,卻總在什么角落有它的一個位置。這件古董一直帶到紹興、北京,大概在十年前還曾經(jīng)看到過,假如沒有失掉,那么現(xiàn)在一定還是存在的吧(這話說得有點可笑,卻是事實)。” (周作人:《魯迅的故家•花瓶》)
美術(shù)事略
南京兩江師范學堂增設國畫手工科。
一九〇七年 清光緒三十三年 丁未 二十七歲
魯迅自述
……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在東京的留學生很有學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業(yè)的,但沒有人治文學和美術(shù);可是在冷淡的空氣中,也幸而尋到幾個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須的幾個人,商量之后,第一步當然是出雜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為我們那時大抵帶些復古的傾向,所以只謂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隱去了若干擔當文字的人,接著又逃走了資本,結(jié)果只剩下不名一錢的三個人。創(chuàng)始的時候既已背時,失敗時候當然無可告語,而其后卻連這三個人也都為各自的運命所驅(qū)策,不能在一處縱談將來的好夢了,這就是我們的并未產(chǎn)生的 《新生》的結(jié)局。(《《吶喊•自序》)
本事
春,與許壽裳等到春木町的本鄉(xiāng)座,看日本作家泉鏡花的新劇《風流線》。還觀看了歐陽予倩在日本留學期間組織“春柳社”演出的《黑奴吁天錄》。
夏,籌辦文藝雜志《新生》,但最終沒有辦成。
魯迅為辦《新生》早就定好了計劃,稿紙都定印了不少。“第一期的插畫也已擬定,是英國十九世紀畫瓦支的油畫,題云《希望》,畫作一個詩人,包著眼睛,抱了豎琴,跪在地球上面。英國出版的《瓦支畫集》買有一冊,材料就出在這里邊,還有俄國反戰(zhàn)的戰(zhàn)爭畫家威勒須卻庚他也很喜歡,特別其中的《髑髏塔》和英國軍隊把印度革命者縛在炮口處決的圖,這些大概是預備用在后來的吧。雜志擱淺的原因最大是經(jīng)費,這一關(guān)通不過,便什么都沒有辦法,第二是人力,實在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周作人:《魯迅的故家•<新生>》)
年底,作《人之歷史》,發(fā)表于《河南》月刊創(chuàng)刊號。介紹了達爾文進化論學說。
美術(shù)事略
俞樾卒。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湖州德清人。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章太炎的老師。在書法傳承上,繼承碑學一脈。
李樺生。李樺(1907——1994)現(xiàn)代版畫家、美術(shù)教育家。原名俊英,廣東番禺人。1927年畢業(yè)于廣州市立美術(shù)學校。1930年赴日本留學,九一八事變后回到廣州,曾組織現(xiàn)代版畫研究會,在魯迅的指導下,主編出版手拓本《現(xiàn)代版畫》叢刊共十八集。1936年籌辦《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
一九〇八年 清光緒三十四年 戊申 二十八歲
本事
二月和三月,在《河南》月刊第二、三號發(fā)表《摩羅詩力說》,系統(tǒng)地介紹了西歐文學流派。后收入《墳》。
六月,在《河南》月刊第五號發(fā)表《科學史教篇》。后收入《墳》。
這是我國最早論述西方自然科學發(fā)展史的論文。文中介紹了歐洲科學發(fā)展史,并以歐洲中世紀科學與美藝的關(guān)系為例,論述了科學與美術(shù)、藝術(shù)的關(guān)系,以及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畫家、音樂家對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認為“蓋無間教宗學術(shù)美藝文章,均人間曼衍之要旨,定其孰要,今茲未能。”“故科學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動。”而“人群所當希冀要求者”,還要有文學、美術(shù)、音樂等方面的發(fā)展。“凡此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見今日之文明者也。”
八月,在《河南》月刊第七號發(fā)表《文化偏至論》。后收入《墳》。
夏,往《民報》社聽章太炎講段氏《說文解字注》、郝氏《爾雅義疏》等。大約半年時間,因《民報》社被封而終止。
魯迅當時所記的筆記“說文解字札記”第一篇上、下兩冊現(xiàn)仍存北京魯迅博物館。聽章氏講國學,魯迅已不再使用學醫(yī)時的墨水筆,又操起他所鐘愛的毛筆。筆記干凈清秀,已自成體勢。章太炎作為魯迅的國學老師,對魯迅的影響是很大的。章太炎的老師是俞樾,他們都屬清“乾嘉學派”一脈。魯迅的治學與書法的碑派傾向都深受其影響。魯迅很尊敬他的老師,晚年稱他是“有學問的革命家”。認為他的業(yè)績“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在學術(shù)史上的還要大”。
一九〇九年 清宣統(tǒng)元年 己酉 二十九歲
魯迅自述
當初的計畫,是籌辦了連印兩冊的資本,待到賣回本錢,再印第三第四,以至第X冊的。如此繼續(xù)下去,積少成多,也可以約略紹介了各國名家的著作了。于是準備清楚,在一九○九年的二月,印出第一冊,到六月間,又印出了第二冊。寄售的地方,是上海和東京。
半年過去了,先在就近的東京寄售處結(jié)了帳。計第一冊賣去了二十一本,第二冊是二十本,以后可再也沒有人買了。
那第一冊何以多賣一本呢?就因為有一位極熟的友人[按:即許壽裳],怕寄售處不遵定價,額外需索,所以親去試驗一回,果然劃一不二,就放了心,第二本不再試驗了——但由此看來,足見那二十位讀者,是有出必看,沒有一人中止的,我們至今很感謝。
至于上海,是至今還沒有詳細知道。聽說也不過賣出了二十冊上下,以后再沒有人買了。于是第三冊只好停板,已成的書,便都堆在上海寄售處堆貨的屋子里。過了四五年,這寄售處不幸被了火,我們的書和紙板,都連同化成灰燼;我們這過去的夢幻似的無用的勞力,在中國也就完全消滅了。(《域外小說集•序言》)
本事
三月二日,與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第一冊在日本東京出版。
封面由魯迅設計,淡綠灰色,上方一長方形圖案,是希臘女神撫琴和破開云霧光焰四射的太陽。黑白版畫的效果,意境十分優(yōu)美而富有寓義。封面文字《域外小說集》是由陳師曾用篆書題寫,下端印有“第一冊”三字。書內(nèi)印有“周氏兄弟纂譯”字樣。由東京神田印刷所印刷,東京群益書店及上海廣興綢緞莊發(fā)售。魯迅在書中的《略例》一文中說明:“裝釘均從新式,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切削;故雖翻閱數(shù)次絕無污染。前后篇首尾,各不相銜,他日能視其邦國古今之別,類聚成書。且紙之四周,皆極廣博,故訂定時亦不病隘陋。”毛邊書是魯迅借鑒了西方的裝幀形式,在中國的洋裝書裝幀史上乃是首創(chuàng)。魯迅之后,毛邊書在二、三十年代大為流行。
七月二十七日,《域外小說集》第二冊出版。
由于《域外小說集》發(fā)行量極少,被稱為“新文學第一善本”。(謝其章:《<域外小說集>拍賣親歷》)
八月間,結(jié)束日本留學生活,回到故鄉(xiāng)紹興。
九月,赴杭州就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編印生理學講義《人生象學》及《生理實驗術(shù)要略》。這些講義中繪有許多插圖,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十二月二十六日,因?qū)W堂監(jiān)督夏震武無理斥逐教員,與眾教員一起辭職。
一九一〇年 清宣統(tǒng)二年 庚戌 三十歲
本事
一月十日,夏震武被撤職,魯迅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復職。
七月,學期結(jié)束,辭去浙江兩級師范堂職務。
九月,在紹興府中學堂做監(jiān)學。
十一月十五日,致許壽裳信。告知近況,“仆荒落殆盡,手不觸書,惟搜采植物,不殊曩日,又翻類書,薈集古逸書數(shù)種,此非求學,以代醇酒婦人也。”
十二月,抄錄清代郝懿行撰寫的《燕子春秋》一卷,現(xiàn)存抄稿上有“庚戌十一月寫”字樣。抄錄《蜂衙小記》一卷,現(xiàn)存抄稿上有“庚戌十二月錄”字樣。手稿現(xiàn)收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
本年,開始搜集古代逸書,包括小說佚文和古越叢書。“歸國后他就開始抄書,在這幾年中不知共有若干種,只是記得的就有《穆天子傳》,《南方草木狀》,《嶺表錄異》,《北戶彖》,《桂海虞虞衡志》,程瑤田的《釋蟲小記》,郝懿行的《燕子春秋》,《蜂衙小記》與《記錯海》,還有從《說郛》抄出的多種。其次是輯書。清代輯錄古逸書的很不少,魯迅所最受影響的還是張介侯的《二酉堂叢書》吧。如《涼州記》,段颎鏗的集,都是鄉(xiāng)邦文獻的輯集。他一面翻查古書抄唐以前小說逸文,一面又抄唐以前的越中史地書。”(周作人:《魯迅的青少年時代•關(guān)于魯迅》)大量的輯抄,為后來匯成《古小說鉤沉》和《會稽郡故書雜集》做了充分的準備。也由此積累的豐富的小說史料,才有后來的《中國小說史略》。習碑習帖是一個書家的基本功,而魯迅的抄錄是研究小說史和中國古代文化,但大量的毛筆書寫是一個書家的必由之路。
美術(shù)事略
李叔同從東京美術(shù)學院畢業(yè)回國。
一九一一年 清宣統(tǒng)三年 辛亥 三十一歲
本事
二日,致許壽裳信。托其在北京代購典籍。“吾鄉(xiāng)書肆,幾于絕無古書,中國文章,其將殞落。聞北京琉璃廠頗有典籍,想當如是,曾一覽否? ”“如有而直不昂,希為致一二種。”
,輯校唐劉恂的《嶺表錄異》三卷,作“拾遺”十八條和校勘記。手抄的校定本現(xiàn)收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抄錄《記錯海》一卷,現(xiàn)存手稿扉頁上有“庚戌十二月錄”字樣。現(xiàn)收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
下旬,紹興府中學堂開學,魯迅繼續(xù)任監(jiān)學,兼教博學 ,抄錄晉稽含所撰《南方草木狀》三卷。現(xiàn)存手稿扉頁有“辛亥正月錄”字樣。現(xiàn)收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
,從《說郛》中抄錄王方慶《園林草木疏》一卷,李翱《何首烏錄》一卷,楊天惠《彰明坿子記》一卷,戴凱之《竹譜》一卷,贊寧《筍譜》二卷,陳仁玉《菌譜》一卷,傅肱《蟹譜》兩卷。以上并他人所抄共十九種合訂為兩冊,題名為《說郛錄要》,書內(nèi)有“辛亥三月寫成”字樣。現(xiàn)收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
,赴日本抄錄清程瑤田《釋蟲小記》。現(xiàn)存手稿扉頁有“辛亥四月寫畢”字樣。現(xiàn)收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
春,帶學生游禹陵。在紹興教學期間,還帶學生去過蘭亭、快閣、宋六陵、柯橋、七星巖等地,還和周建人、王鶴照一起郊游,采集植物標本或拓碑帖。現(xiàn)仍保存在北京圖書館的植物標本冊的封面上有魯迅手繪的古文“鳥”字和一幅貓頭鷹的小畫。貓頭鷹在傳統(tǒng)上是一種不祥之鳥,卻是魯迅喜愛的小動物。它在黑暗中卻能目光敏銳的捕獵,它象征著黑暗時代的顛覆力量。這兩幅小畫極富裝飾感,貓頭鷹的形象用筆簡練,神態(tài)可愛,常被后人用作書籍裝飾。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曾出版過“貓頭鷹叢書”。
六——七抄錄《穆天子傳》。現(xiàn)存手稿扉頁有“辛亥六月寫”字樣。現(xiàn)收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
十一月二十一日——十二月十九日,抄錄宋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一卷。現(xiàn)存抄稿封面有“辛亥十月錄”字樣。
本年,1、作文言短篇小說《懷舊》,后收入《集外集拾遺》。
2、抄錄古小說七種:《搜神記》、《搜神后記》、《十州記》、《神異經(jīng)》、《異苑》、《王子年拾遺記》和《洞冥記》。題集為《小說備校》。后收入唐弢編的《魯迅全集補遺續(xù)編》,手稿收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
美術(shù)事略
上海第一所私立美術(shù)學校——中西美術(shù)學校由周湘創(chuàng)辦。
黃賓虹與鄧秋枚合編《美術(shù)叢書》開始印行。
《百花詩箋譜》開始印行。清末張兆祥(1852——1908)繪,箋譜秀美清妍,色彩動人,裝幀精美,且可作為畫譜臨習,被各界公認為繪、刻、印三者上乘之作。魯迅于一九一二年曾購買此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