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_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怎么下载?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成果
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不同讀法——《喪家狗:我讀<論語>》出版座談會綜述
發(fā)布日期:2007-04-28         瀏覽數(shù):


      2007年4月22日,李零新書《喪家狗:我讀<論語>》出版座談會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序幕廳舉行。二十多名著名專家學者出席了座談會,圍繞“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不同讀法”這個主題,以及當下的國學熱、論語熱展開討論。


    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郁研究員在致辭中,談到該書作者李零先生身上流淌著魯迅、胡適、五四新文化人的血液,他的眼光和五四這一批先驅者的眼光非常接近。


  主持人劉蘇里先生(萬圣書園總經(jīng)理)指出除了在該書中提到的《論語》十家以外,要列第十一家,就是李零先生。他猜想今天參會的嘉賓是為了三個人來的:一個是為孔子來的、一個是為李零先生來的,還有就是為自己來的。錢理群教授認為還要加一個“為魯迅而來”,他認為在魯迅博物館開這個會,是非常意味深長的,因為長時間以來把孔子和魯迅絕對對立,但是他們同時也有精神上的一些相通。從孔子到魯迅構成了一個傳統(tǒng),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真正的傳統(tǒng)。
  陳明先生首先發(fā)言,提出這本書的一個公式:作家的文采+訓詁家的眼界+憤青的心態(tài)=這本書。


    劉東教授指出這本書對他個人的作用就是聚斂的作用,他認為《論語》的各種解經(jīng)的過程,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樸素走向輝煌、成熟的過程,不能夠完全用還原的辦法去看,然后把孔子之后的歷史都完全看成是胡說的歷史。當然,李零的書跟別人的書都不一樣。他認為這本書里除了學術價值以外,還是李零的夫子自道,李零就是一個喪家狗。此外,孔子不僅是一個有憂的人,他也有樂的一面,這才能夠化成中國文化的大師。孔子喜歡韶樂,喜歡詩,孔子不僅僅是喪家狗。


    王焱研究員說“喪家狗”這個書名,讓他想起魯迅講魏晉人物的時候,指出竹林七賢的非湯武而薄周孔。他不太贊同陳明先生說的訓詁就是憤青。他覺得李零這個解讀《論語》的方法應該是中國經(jīng)典的一種正宗的解釋方法,就是用歷史去解釋經(jīng)典,而不是用儒家的那些東西。他認為李零的書很成功,提供了一個特別可靠的文本。李零自己在前人文本基礎上自己所做的發(fā)揮,這些當然見仁見智了。這是好的開始。


    秦暉教授對陳明先生講的“訓詁”表示理解,不僅要從字詞著眼,而且要把它放在歷史的發(fā)展脈絡當中。他非常贊成“訓詁”。他覺得不管我們是不是把《論語》當做經(jīng)典,但是它的確反映了孔子很完整的價值體系。他認為孔子也是“憤青”。其實孔子畢生所做的就是整理西周典籍。他的確是憤世嫉俗,歸根到底,就是他認為當時這個社會已經(jīng)背離了過去的——他認為是三代,但是主要是西周的——一整套在他看來非常完美的價值體系。他整理西周典籍,就是力圖恢復這一套體系。嚴格地說,孔子是在闡述一種貴族社會的價值體系,這種貴族社會的價值體系肯定是和孔子以后的時代的價值體系有很大的差異的。因此,孔子的確有很強的如陳明說的“憤青”心態(tài),或者說批判意識。當然,他認為這里面包含了很多對我們現(xiàn)代社會來說,有正面價值的東西。
  劉夢溪研究員提出有兩個孔子,一個是思想家的孔子,還有一個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的孔子,這兩個孔子是不同的。第二個孔子是跟社會制度連在一起的。李零的解讀不是針對這兩個孔子,他解讀的是《論語》里面的孔子,他的題目以及對孔子當時的情狀、精神世界的描述是符合實際的。李零不是憤青,他真身沒壞。但也有兩個李零,一個是寫非常嚴謹?shù)膶W術論文的很嚴謹?shù)膶W者;第二個李零是語言帶有解構性的,這種語言有它的力度。李零在解讀中把現(xiàn)在的事情加進去,叫做古典今寫。
    唐曉峰教授認為這本書后面摘錄的話摘得非常好。第一句話幾乎可以說是李零在解說《論語》當中一個非常核心的看法,就是孔子不是圣人。這一點顯然區(qū)分于把孔子說成是大成之圣,但這種思路已經(jīng)是源遠流長,今天好像這個思路又在開始,那么李零針對這些東西有鮮明的看法,把孔子從圣人的位置上還原下來,這是史學家的基本立場。
  張國剛教授談到現(xiàn)在之所以開這個座談會,出這么多關于《論語》的書,還是因為大眾對這個感興趣吧。他在上海講到對于丹的《論語》有一點不滿的時候,幾乎是受到了圍攻。李零作為一個學者,他需要做一個在訓詁學上在解釋上非常可靠的東西,然后使很多不是專門研究《論語》、對《論語》懂得甚少的人讀起來避免有很多錯誤。因為《論語》年代久遠,需要有對詞語有很深認識的人,讀得更加準確一些。其實老百姓讀的時候不需要太準確的。那么當今之世,《論語》熱也好、國學熱也好,官方有官方的需求、老百姓有老百姓的需求。學者應該怎么做,李零應該是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王學泰研究員認為孔子的想法是周朝產(chǎn)生的,實際上《論語》處理的問題,是熟人社會的問題,除了君臣以外,五倫關系都是熟人的關系。而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中面對的絕大多數(shù)是陌生人,跟以前那個社會完全不同了。這本書是李零先生充分利用了他考古和史學方面的知識,并且把漢代《論語》的幾個本子做了一些比較。他把“經(jīng)”和“傳”的東西分開了,解釋了經(jīng)典、神圣化的東西。另外他在解釋字句方面也充分利用了文字的考訂。這本書在很多地方是做得不錯,還原了孔子在《論語》中的面貌。因為過去孔子形象到孟子的時候地位非常高了,但是孔子在生前就有人稱之為圣人,這倒不是弟子吹捧出來的。但是那會兒“圣人”并不像現(xiàn)在這個“圣人”地位那么高,這個“圣”就是耳聰目明,思維比較敏捷的人就可以叫做“圣”。那么從“圣”的道德性來看是宋以后,董仲舒是把孔子作為教主,我們后代所接受的孔子形象應該是宋明理學固有的。這本書好就是它還原了孔子本來的形象。
    余世存先生:跟諸位比起來,我更和這本書的題目非常接近,我的生存狀況也是喪家之狗。看了這本書我非常開心的一件事就是忽然覺得我已經(jīng)夠“野”了,算是一個喪家狗,但發(fā)現(xiàn)李零老師也很“野”,他在解讀當中也有很多自己的東西,這個東西我看了是有點悠然神會的味道。在讀經(jīng)典的過程當中,李零老師把現(xiàn)代的很多東西,電影啦,甚至文革時代的語言,特別是北京人的京腔京韻都加到了論語當中去。我同意大家說的在文字上文本上有還原的作用。這個可能是起了解構或者是去偽的作用,這個我覺得都是蠻好的,我也非常受益。
  吳思先生:這個書的書名《喪家狗》,很好。我想像我心目中的孔子和孟子一直到董仲舒,他們在干什么,他們做了一個籠頭。這個籠頭不是鐵的,不是繩子,而是橡皮筋的,這是儒家的禮義、仁義。他們想套的也不是馬、騾子,是猛獸。最后的結果是總是套不上,到了董仲舒那里更明顯了,他說我能夠解釋天意,然后被他弟子告發(fā)了,結果差點丟了性命。這個是從積極的方面來談。但是如果消極的方面來講他們就是喪家犬。我覺得喪家狗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我看了李零描繪的孔子的形象,我覺得和我原來想像的非常接近,只不過一個說正面、一個說反面的。李零不像朱熹有那么強的主觀性。李零就是老老實實地有什么說什么,還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背景知識。而且他古文字的工夫也對這個解釋大有好處。我覺得李零干了一個好活兒,這個活兒是,不管我們以后怎么做文化的建設,它都應該有一個踏實的、可靠的版本,現(xiàn)在這個版本已經(jīng)很厲害了。
  謝如光先生:我們“百家講壇”片頭上有一句話是:“以平和寬容的心態(tài),吸收百家之說”,“百家講壇”就是一個搞不同讀法的。
  我想剛才諸位談到的李零的書“最接近《論語》的孔子”,跟他用一種現(xiàn)代人解讀的方式也應該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可能這樣的解讀方式,滲透進了很多現(xiàn)代人對孔子、論語的解讀,也許就更靠近了文本的本身,這是我一個外行人今天來的一點點感想。
  于丹講完之后引起的震動比較大,可能是在大眾的層面更受歡迎,像李先生這樣的解讀,到底哪個好、哪個不好,我覺得我們不要很早地做一個什么結論,還是讓這樣的一些解讀方式都存在。這樣對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可能會更加有益。
  本來易中天也要來的,但是他去美國給華僑講三國了,所以他不能來了。他寫了一封信,對李先生出書這個活動不能來表示歉意,我來念一下:“李零先生尊鑒:先生道德文章,向為弟所欽佩景仰。惟因奉命赴美,不能親聆先生教誨,遺憾之至。先生巨著,當即拜讀,讀后心得,容后稟報。專此。并頌研討會圓滿成功。易中天。07年4月17日。”
    雷頤研究員:李零能把這種很嚴肅的學術的文字和一種文學性帶有調(diào)侃性的文字結合起來,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奇特的文體。我喜歡用章先生的辦法,六經(jīng)皆史,把經(jīng)當作史來讀,作為歷史研究的對象,來一層一層地剖析、還原,恰恰我覺得這是這本書的最精彩之處。我不同意前面兩位先生說完全是訓詁的,對訓詁多少有點看不起的態(tài)度,我覺得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就在于它的解剖。
  第二點,我是搞中國近代史的,自然而然就要談到五四運動。五四這一步,就是中國近代化、現(xiàn)代化實際上是被逼出來的,是被打出來的,被揍出來的。五四反對的儒家主要不是所謂原來的孔子或者是本來的,因為他在歷史的過程中已經(jīng)被塑造成這樣,已經(jīng)這樣被利用了,我們反對的就是這個。最起碼的,做歷史的人,要做歷史的還原、剖析、解剖,我覺得這一點李零做得很成功。


    錢理群教授:李零這本書引起了我非常強烈的共鳴。這本書是他在北京大學講學的成果。我覺得這提供了一個范例、一個榜樣。就是說要引導年輕人一字一句讀經(jīng)典,首先是讀原著,而且這個讀是有引導的。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問題是什么?我們現(xiàn)在不讀原著。
   第二點,李零對文本除了它原典的解釋之外,他還做了他自己的闡釋,有他自己的孔子觀。這個集中體現(xiàn)在題目上就是“喪家狗”。我讀“喪家狗”這個詞的時候,當然有一點調(diào)侃的意思,但我覺得他后面有一種執(zhí)著的精神,一種悲哀。喪家狗就是有自己的理想,不斷地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但是又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找不到還要找,不斷地尋找。我認為這是抓住了孔子的本質(zhì)的東西,而且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切真正的知識分子本質(zhì)的東西。李零的解讀是一個心靈的相遇,是李零和孔子的心靈相遇。所以有先生說李零也是“喪家狗”,他肯定是“喪家狗”。我剛才說我有強烈的共鳴,原因就是我也是“喪家狗”。但是我覺得這個“喪家狗”命題的提出,它的意義,還不僅僅在于它是心靈相遇的結果,我認為他是有針對性的,是針對當下的這種孔子熱或者是國學熱的幾種傾向。我覺得李零這本書在當下中國國學熱當中,是一股很好的清醒劑,所以我對他有一個非常高的評價。國學熱的背后其實是我們民族一些很不好的心理,絕對的自卑到自大。現(xiàn)在總算有一個學者出來引導大家認真讀原著,來抵御當前在我看來不大正常的國學風。
   我并不反對讀經(jīng)典,而且我覺得當下包括在年輕一代提倡讀經(jīng)典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我們中學,因為現(xiàn)在中學正在搞選修課,我覺得中學應該開設幾門基本選修課。我開了四大門《論語》(當然同時還有《莊子》)、胡適、《紅樓夢》、魯迅,當然如果有條件還可以開很多,但是一定要把這四門課作為引導年輕人的經(jīng)典。


    王得后研究員:我是因為讀魯迅連帶著讀《論語》。在我讀過的幾本《論語》當中,我覺得李零這一本最好,給我的教益和啟發(fā)最多。他好在哪兒呢?我覺得他有三個融匯貫通。一個是他古文字、考古和古文獻的融匯貫通。第二個是古今中外融匯貫通。第三個是把知識、文化、思想融匯貫通。剛才有位先生說李零是憤青,我倒是沒有這個感覺,我覺得按照原典的接近原貌的閱讀以后,從這里生發(fā)出什么感想,這是我們今人讀古典應該有的,你可以有不同的取向和不同的評價。這是我的第一個感覺。我這兩天一直在想的,我要向李零先生表示我的敬意和感謝。剛才錢理群先生有一句話我非常贊同,我打開這本書也想像,李零教授這個班的學生這樣聽課確實是一種幸福。
  第二點剛才大家都說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不同讀法,大家都贊美這個說法,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不同的讀法是一種事實,但是對于傳統(tǒng)和經(jīng)典應該怎么讀是有標準的。不能說沒有標準,我舉一個大家可能會體會我意見的例子,如果在這里座談《魯迅全集》的出版,也用這個標題:魯迅的不同讀法,我不知道有多少先生、多少同志贊同這個題目。大家非常清楚。
    第三個意見,剛才錢理群說李零就是喪家狗、魯迅也是喪家狗、他也是喪家狗。別人我不清楚,包括李零先生我也不熟悉,但是我讀了李零先生的書,我敢說一句李零先生不是喪家狗。錢理群先生也不是喪家狗,魯迅我讀了幾十年,我覺得魯迅絕對不是喪家狗。喪家狗是孔子自己承認的一種說法。我覺得有一個關鍵,孔子是想作王者師,但是沒有一個人聽他,所以他才說自己是喪家狗。李零先生我讀他的《論語》,他沒有這個想法。所以老錢也沒有做王者師的想法,魯迅有王者師的想法嗎?但是做王者師確實是儒家根本的想法,大家讀了魯迅《流氓的變遷》以后就知道了,所以他喪家是喪在這兒,如果沒有想做王者師的人就不會成為喪家狗。
  劉軍寧研究員:我從這本書里面,以及從目前整個社會的精神狀況來看,今天的中國的確有點像文藝復興初期的意大利那樣,對古典文化出奇地感興趣,到處尋找新的文本,如果要是有新的竹簡、帛書出來會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所以我有中國有文藝復興苗頭的聯(lián)想,而且大家有一個共識,就是跟五四時代相比,今天喊“打倒傳統(tǒng)”這樣的人群非常地少。所以我覺得在這種大的社會環(huán)境下,李零先生這本書出來很正常,是一個非常非常不令人意外的一個動向。李零先生作為學古典文學和古文字、甚至考古的,那么多年不寫這本書,到現(xiàn)在寫這本書,我想他也感覺到了這種社會趨勢。李零先生也的確提供了一個典范,這本書可能也會成為第十一本書,這本書一改過去注釋版本的這種刻板的面孔,把文字、生活、歷史、思想、個人經(jīng)歷全部結合到里面去,的確是一個很日常化的一種解讀方式,這在這個社會潮流當中,這樣對待經(jīng)典是有很特別意義的。我覺得以后會有很多人朝著這條路走下去,不論是拿這種方法做《論語》還是做其他的書。
  第二點我想請李零先生澄清一下喪家犬的問題,這個問題一開始就引起了強烈的爭論。我覺得有兩個喪家犬,一個是因為沒有精神家園成為喪家犬。還有一個是有非常明確的精神家園,但是這個精神家園不被官方所接受,而成為喪家犬。這兩種喪家犬是完全不一樣的喪家犬,那么,孔子到底是哪種喪家犬。
    那么最后一點我想講對迄今為止的看法。我覺得盡管李零先生的書在方式上有一定的突破,但是他基本上還是與傳統(tǒng)的注釋式的研究沒有太根本的區(qū)別。那么很多人在這里提到一個還原的問題,我覺得這個還原是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之一。我以前提出一個觀點就是傳統(tǒng)不僅是固定的,而且是演化的。那么演化的就意味著他可以通過演化會不知不覺變成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有一個例子就是從“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我覺得研究中國的經(jīng)典,還原是一種根本的方法,但是僅僅停留在還原或者趨向于還原這個階段還是遠遠不夠的。我覺得在中國今天研究、傳播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除了一般文化教育意義上的而言,有一個根本的使命,就是在孔子和其他古代先知所奠定的精神家園基礎之上,尋找新的精神家園。


    李零教授:大家爭論喪家狗的問題,說我是一個喪家狗或者說錢老師、余世存先生是不是喪家狗,孔子是不是喪家狗,或者說魯迅是不是喪家狗,其實我沒有想得那么多。我不是孔子,我也不敢自比孔子。當然我也不是王小波,我也不是王朔。“青”肯定不是了,因為我已經(jīng)比較老了。
  其實關于“喪家狗”的概念,最主要還是在總結三里面所講的概念,就是我提到這個知識分子當他批評現(xiàn)實的時候,他總是拿著一個非常理想的東西,而這個理想的東西可能是帶有幻想性的,這是作為知識分子應該特別警惕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就是指出他這種非常理想的東西,甚至帶有幻想的東西跟現(xiàn)實是有很大的距離的,經(jīng)常會在現(xiàn)實面前碰壁,所以我關于喪家狗的理解其實也并不復雜,基本上寫在我的總結三里面。
  另外我覺得剛才有幾位先生指出的非常地重要,就是今天我們在魯迅博物館討論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對于孔子的討論也牽扯到魯迅。現(xiàn)在好多人認為魯迅是反傳統(tǒng)的、主張人們不讀古書。其實仔細看一看,魯迅也并沒有絕對地說大家不去讀古書,他是說在當時的情況下以新學為重。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