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玄同日記
發(fā)布日期:2015-09-26 瀏覽數(shù):


1917年初,陳獨秀應(yīng)蔡元培校長之邀,從上海來到北京就任北大文科學(xué)長,《新青年》編輯部隨之遷址入京,其所在地就在東城區(qū)北池子大街箭桿胡同9號院。
《新青年》創(chuàng)刊之初,陳獨秀個人擔(dān)任主編,安徽籍的朋友撰稿予以支持。陳獨秀北大任職后,北京大學(xué)內(nèi)具有先進(jìn)思想的新派人物加入編輯陣營。從四卷一號起,《新青年》成為北大同人刊物,“一校一刊”的結(jié)合,更加突顯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xué)”的宗旨。
陳獨秀編輯的四卷一號開始使用白話文和新式標(biāo)點;錢玄同承擔(dān)了四卷二號的編輯責(zé)任。《舊邦新命——新文化運動百年紀(jì)念展》中的《錢玄同日記》手稿,明確記錄了《新青年》雜志由主要同人輪值編輯的史實:
1918年1月2日:“午后至獨秀處,檢得《新青年》存稿。因四卷二號歸我編輯,本月五日須編稿,十五日須寄出也。”
1918年1月12日:“獨秀交來《新青年》用稿一篇,題為《人生真義》,約千八百字左右,做得很精。又李守常論《俄國革命與文學(xué)》一稿,可留為第三號用。”
1918年1月21日:“《新青年》四卷一號已寄到。居然按Jan.15之期出版,其中所用新式圈點居然印得很像樣子,可喜可喜。”
從1918年1月四卷一號起,到1919年11月六卷六號止,《新青年》共有3卷18期由編輯部同人輪值編輯。主要編輯者有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nóng)、胡適、沈尹默、陶孟和、李大釗、高一涵。從七卷一號起,《新青年》再度恢復(fù)到陳獨秀個人主撰的狀態(tài)。《新青年》作為民國史上第一同人刊物的歷史也就此終結(jié)。
